逐风计划

风,从不隐藏它的方向。

关于克服虚无感的思考

首先,定义一下这个虚无感的内涵,即认为自己当下的状态离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认为自己之前设定的要做的事项没有太大意义以及不能确定自己的正确性导致无法识别出眼前路线的一种无意义感和焦虑的混合状态。

然后,来思考一下,虚无感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呢?我认为大致有下列条件:

  • 自身所处环境离理想状态较远,导致产生焦虑,影响心态
  • 自身精神状态较差、疲惫感重的时候,情绪未得到满足,但较差的状态又无法很好地立刻满足情绪需求
  • 硬性任务较少的时候,容易感到无聊,尤其是在接受了大量低级乐趣后产生的更加深刻的无聊
  • 较长时间未进行自身行为与方向的反省思考,习惯用任务和碎片化娱乐占据自己的全部精力,导致在任务较少甚至没有并对低级乐趣感到厌倦的时候不得不思考自己长时间来的行为与未来的方向,会产生一定的无所适从感,
  • 一些其他未考虑到的条件或原因…

在大致理清虚无感的来源之后,便可以想方设法让自己尽可能远离这样的虚无感,当然,远离所有的痛苦是不可能的,毕竟成长的代价就是痛苦,但当下可以提出一些至少能缓解虚无感的方法论:

  • 其一,尽可能让自己接触到自己想要的环境,不要过度压抑想法,让自己的状态和处境尽可能接近自己理想状态中的模样
  • 其二,注意精力与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平时不能因担心自己多想而放弃深度思考,不能因噎废食,方向规划与向内思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段进行不同的考量,即使是相同的考量或许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 其三,优先选择较高级的乐趣,不要优先选择低级乐趣。我认为任何等级的乐趣都会有疲惫厌倦的时候或时刻,如果依赖于低级乐趣的话,因为低级乐趣的获取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对低级乐趣感到厌倦时,会很难转化到对较高级乐趣的探寻,这时,没有了乐趣的来源,便会很容易产生虚无感,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其四,让自己与外界建立尽可能多的连接

或者说,痛苦的总量是守恒的,只是痛苦关于时间的密度会有分配上的区别,产生虚无感的时候只是痛苦的时间密度较高而已,如果在平时就把痛苦消耗掉一部分的话,虚无感时间密度高的可能性是不是就会大幅度降低了?

以上